人民日报 | 范维澄 许欢:筑牢安全底板 守牢安全底线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

2024-10-25

今日,《人民日报》(2024年10月25日 第09版)刊载了题为《筑牢安全底板 守牢安全底线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》的文章。文章指出:“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、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固本之策,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。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,筑牢安全底板、守牢安全底线 ,以高效的应急管理守护人民平安”。


人民日报 | 范维澄 许欢:筑牢安全底板 守牢安全底线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


原文如下:


作者 :范维澄  许欢


当前,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,各类灾害事故时有发生,一些重大安全风险依然存在,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。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、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 ,必须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,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,就“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”作出重要部署,提出“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,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,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” 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、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固本之策,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。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,筑牢安全底板、守牢安全底线 ,以高效的应急管理守护人民平安。


完善应急指挥机制。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,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。大安全是指国家安全是全面、系统的安全,是共同、整体的安全,涵盖政治 、军事 、国土、经济、金融、文化、社会 、科技等诸多领域,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,并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 。大应急是适应大安全理念的应急管理,意味着在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安全风险、统筹各方力量资源,增强应急管理的系统性 、整体性、协同性 。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 ,应急指挥机制必须结构合理 、分工明确、运转高效 ,确保统一组织、指挥、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。要明确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单位职责,完善调度指挥、会商研判、业务保障等设施设备和系统 ,加强信息共享 ,加强联合演练,实现跨层级、跨部门联动协同,确保上下贯通、一体应对 ,切实提高应急指挥机制的协调性和执行力。


提升基层安全韧性。应急管理面对多样的、不确定的突发事件,必须具备灵活的处置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,以适应突发事件的动态变化 。基层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线,是应急管理的最前沿,是各类灾害事故的“第一响应者” 。在需要灵活处理紧急情况时 ,基层往往具有信息 、时间等多方面优势。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,基层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直接影响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。因此,增强应急管理对突发事件的适应性,关键是要夯基础 、强基层,提升基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安全韧性。要扩大基层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自主权 、决策权,确保基层能够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快速反应。要配齐配强应急救援力量 ,优化队伍布局,构建“综合+专业+社会”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,推动力量下沉、保障下倾。要强化物资保障,在基层重点区域储备必要应急物资,提升应急物资管理水平,确保应急资源充足迅速投送,不断增强基层面对突发事件的承受、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。


增强科技创新赋能 。现代社会中的突发事件通常具有高度的复杂性,具有跨区域 、跨领域等特点。比如,地震 、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可能会导致特定地域生产停顿、交通拥堵、通信中断、医疗资源超载等问题 ,其负面影响还会蔓延到邻近地区,其中可能还伴随着火灾、疫情等具有不确定性的其他灾害事故。在面对这种复杂性 、不确定性以及时间压力时 ,必须更加高效、准确 、全面地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,才能作出科学 、精准 、及时的应急管理决策,保障多地区、多部门协同应对突发事件。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,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 ,让科技创新赋能应急管理。比如,依靠大数据 、物联网等技术,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手段,推进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深度融合,提高预警精准度 ,实现从人防、技防向智防的提升;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,构建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,通过分析处理实时数据 、历史案例和专家建议,辅助决策者在复杂形势下作出更优更快决策 ;等等。


推动社会广泛参与。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,根基在人民、力量在人民,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。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,弘扬安全文化,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鼓励群众发现报告风险隐患,并按照规定对其给予奖励,筑起人人懂安全、时时为安全 、事事保安全、处处要安全的思想防线,做实隐患排查治理 。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建设 ,发挥有关部门、群团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等作用,发挥属地企业专职救援力量、微型消防站以及民兵 、预备役人员、物业管理人员、保安员、医务人员等作用 。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各方力量储备必要应急物资,形成充足的社会应急储备,确保关键时刻应急物资能够“调得出、用得上”。在基层加强以先期处置 、转移避险、自救互救等为重点内容的综合演练,以及应对本地区多发灾害事故的专项演练,切实提高群众自救和互救能力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 。


(作者单位分别为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 、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)


来源 :人民日报


相关新闻